百度竞价运营:旺季为什么更难做?
旺季一到,不少老板心里都犯嘀咕:后台明明显示搜索量涨了三成,咨询电话却比上个月还少,投进去的推广费像泼出去的水,一万块砸下去,回头算算净利润刚够付房租。这种"旺季反亏"的怪象,这两年在餐饮、电商、旅游这些行业里越来越常见。
就拿中秋前的烘焙行业来说,去年有个开蛋糕店的朋友,九月初就把推广预算翻了倍,想着借着月饼旺季冲一波。结果呢?原来一百五能拉来一个订蛋糕的咨询,到九月中旬突然涨到两百三,有时候盯着后台刷新,眼睁睁看着同行把"中秋月饼礼盒"这个词的出价从8块抬到15块,自己刚加到14块,对方秒速跳到16块。后来才知道,本地几家连锁品牌提前半个月就把核心关键词的出价锁死了,还搭配着朋友圈定向投放,小门店根本挤不进去。
更糟心的是那些"搅局者"。有次帮一家母婴店调账户,发现他们品牌词的出价突然涨了两倍。点开后台一看,排在前面的是家卖成人服饰的店,标题里却写着"XX母婴同款面料",点进去全是无关商品。这种恶意抢排名的操作,不仅分流了精准客户,还引来一堆无效点击——有个顾客搜品牌名想找婴儿纸尿裤,点进去看到是卖连衣裙的,反手就给了个差评,反倒影响了店铺评分。
这时候就看得出来,能在旺季赚到钱的,全是把推广账户磨得像精密仪器的人。我认识个做民宿的老板,旺季时每天花两小时翻后台数据:发现"周末团建包场"这个词转化率最高,但下午三点到五点点击的多是无效咨询(后来才知道是同行在打探价格),就把这段时间的出价调低;又发现30-40岁女性搜"带厨房民宿"时,更在意"步行到菜市场",于是在创意里加了这句,成本直接降了15%。
反观那些旺季亏了钱的,多半是账户里堆着几百个关键词不管不问的。有个开火锅店的,关键词里混着"火锅底料批发"(to B的词,他做to C)、"重庆火锅历史"(资讯类,转化低),旺季时这些词每天吃掉两三百,真正能带来堂食咨询的"附近火锅夜宵"却因为预算被占,经常提前下线。
说白了,旺季推广就像在人挤人的菜市场抢摊位。别人拿着精准的秤(精细管理),盯着目标客户(高转化词),你却闭着眼往人群里撒传单(粗放投放),就算人流量再大,也只能白交"摊位费"。这时候与其抱怨竞争太狠,不如沉下心来扒拉数据——哪个词带来的客户能成交,哪个时段的咨询最有效,把这些摸透了,旺季才能真正变成赚钱的旺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