竞价推广结构对效果的影响
同样是每月砸一万块做百度推广,有人愁得直挠头——40个咨询量刚够填人工成本的坑;有人却能笑着数线索,60个咨询里藏着不少准客户。这中间差的可不是运气,往往就藏在后台那个不起眼的“关键词单元”里。
就拿做装修材料的张老板来说,前阵子他总跟我念叨:“钱花得哗哗响,咨询量却上不去,客户要么问两句就跑,要么净是些打听行情的。”我帮他点开后台一看,好家伙,二十多个关键词挤在一个单元里:“装修涂料厂家”“外墙涂料多少钱一桶”“涂料环保吗”“哪里买涂料便宜”……这些词看着都跟业务相关,实则用户心思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你想啊,搜“厂家”的客户,多半是装修公司或批发商,想找长期合作的供应商,问的都是起订量、资质这些;搜“多少钱”的,大概率是业主自己比价,琢磨着怎么省钱;而问“环保吗”的,可能更在意材料安全性,对价格敏感度没那么高。把这些词混在一堆,系统没法精准出价——为了抢“厂家”这类高意向词,不得不抬高整体出价,结果“多少钱”这类比价词也跟着沾光,拿着高价跑量,可真正转化成咨询的没几个。一个月下来,光“多少钱”这类词就吃掉近六成预算,咨询量却只占三成,线索成本自然高得离谱。
隔壁做同品类的刘老板就精明多了。他把关键词拆得明明白白:专门建了“厂家词单元”,放“涂料生产厂家”“XX品牌厂家直供”这类词;另起一个“价格词单元”,收纳“外墙涂料价格”“涂料批发多少钱”;甚至还细分出“疑问词单元”,放“涂料环保标准”“装修用什么涂料好”。
拆分完只是第一步,关键在“算账”。刘老板每天雷打不动花半小时看后台:厂家词单元虽然点击不多,但来的都是想批量进货的,100块的消费能带来3个咨询,线索成本30多;价格词单元点击猛,一天能烧500块,却只来4个咨询,线索成本飙到120多。他就照着这个账本调:给厂家词单元悄悄提了点预算,让它多跑量;给价格词单元设了上限,把出价压了压,只在用户搜索高峰时稍微抬点价。
这么一调,效果肉眼可见。原来价格词单元一天吞掉600块,现在控制在400块内,咨询量虽然降到3个,但成本降到130;厂家词单元从每天200块加到300块,咨询量从2个涨到5个。算下来,总预算还是一万,咨询量却从原来的42个涨到了58个,线索成本硬生生降了近20块。
其实很多老板做推广,总盯着“今天花了多少钱”,却很少细看“钱花在了哪些词上”。就像给庄稼浇水,把水一股脑泼在地里,有的苗喝撑了,有的苗还没沾着;但要是分开沟渠,耐旱的少浇点,喜水的多给点,收成自然不一样。
关键词单元的拆分,本质就是给不同需求的客户“分渠道”。那些带着明确合作意向的词,就得让它们多露面;那些只是随便问问的词,别让它们占太多预算。每周做一次单元数据汇总,看看哪个单元“性价比高”,哪个单元“光吃钱不干活”,及时给前者加把劲,给后者减减速。
说到底,推广不是比谁花钱狠,而是比谁花得巧。同样一万块,花对了地方,就能让每一分钱都追着准客户跑;花错了地方,就只能看着预算打水漂。把关键词单元理清楚,就像给推广装上了导航,哪怕预算没变,也能跑得更稳、更远。